导语:自6月以来,全球性经济的低迷状态,直接导致了全球央行大放水,面对突然涌现出来的大量资金,以及金融投资环境所导致的不稳定与高风险,让众多高净值阶层的投资者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怎么进行资产布局才能够在这一轮风暴中,实现自己的财产保值。到底该怎么做呢?
镜像日本:从“股市国有化”到“直升机撒钱”
近日,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发表讲话表示,如有必要放宽政策,日本央行不会犹豫不决。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黑田东彦此前已多次强调类似观点,其最新表态,使得市场对日本央行将“放水”的预期持续升温,加之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此次会议上暗示美联储仍将进一步加息,未来日元兑美元的涨势或将终结。
再联系先前的日本股市资讯——日本政府资金正在迅速提高对日本股票的持有量,通过包括管理公共养老金在内的日本养老金公积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以及包括央行在内的政府资金,目前已成为四分之一的日本主板上市公司实际最大股东。通俗点讲,日本政府业已成为日本474家主板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
在全球央行都在与令人失望的经济增长率作艰苦卓绝的斗争背景下,日本无论是股市国有化,还是黑田东彦在全球央行年会上所描述的那些类似于政府“直升机撒钱”的一系列举措,多少还是会有孤胆英雄观感。而把审视的眼光再次放到全球背景下,日本经济形势发展以及政府的所有举措,完全就是一例棱角毕现的精致缩影。而在对于它简单探求之后,再次站在全球背景下,认真审视似乎愈演愈烈的“全球央行放水”势态,然后把其纳入中国国内,也许能够寻找到其中关于国家关于个人实现资产保值的解局之法——
全球央行“开闸放水”冲刷出来的惨淡现实
真正把视野放之全球,除却日本“股市国有化”与“直升机撒钱”之外,其他国家关于经济走势的解救也多是悲壮而凶险——自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央行降息0.5%,将关键利率从11%下调到了10.5%‘韩国央行也突然启动降息,下调基准利率0.25%,1.25%的基准利率已经创下了历史新低;新西兰央行虽然维持当前利率不变,但也表示随时准备放水;欧洲国家自英国脱欧公投之后,一直陷入人心惶惶境地,未来也不排除将准备投入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来应对突发金融风险;至于中国,截止现在已经先后向市场投入了2000多亿MLF贷款,再加上其他流动性的注入,数量上相当于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
从日本到韩国,从俄罗斯到新西兰,从欧洲到中国,真正全球范围内的各国央行齐刷刷“开闸大放水”冲刷出来的不是未来的一片坦途,而是背后相差无几的全球经济惨淡现实。
世界经济低迷背后,全球高净值阶层资产软着陆问题
有分析称,目前经济低迷是全球性的现象,为了振兴经济,全球央行都按耐不住心底的“洪荒之力”,一直在给经济灌水,流通的钱一直都在增加,但这些钱又都不愿去实体经济,所以会在金融市场到处寻找机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新的波动,大家都在寻找相对高收益的资产,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因此跌多了的随时会涨,涨多了的也随时可能会跌。但由于市场上的钱多了,容易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胀,虽然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依然趋于上涨,但价格上涨或许代表的是潜在回报率的下降。甚至有专家预言,最终所有高收益的资产都会被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高净值阶层对于资产软着陆进行深思熟虑之后,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楼市,尤其是红火得中国楼市——今年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远远超过市场预期。业界专家分析认为,除了有地方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住房消费外,也与中国央行大放水,大量资金流入楼市有关。举例说明,中国市场上的广义货币仅三月份就增长了13.4%,这么多钱在市场上要寻找去处,而且肯定会趋向于流向回报率高的行业。
和“日本股市国有化”背后是其股市不振的境遇相同,中国股市自去年一连串打击之后,直至如今一直陷入疲弱势态没有回转,债券市场又相对饱和,为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不少货币必然性的就流到了楼市。简而言之,投资楼市,尤其是中国一二线城市楼市,是如今全球高净值阶层实现资产软着陆的最有效解局之法之一。
既然投资中国一二线楼市,是如今高净值阶层防御“全球央行放水”的最优解之一,那把目光聚焦到其上的话,会发现近期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发展现状堪称声势浩大。“地王凶猛”、“土地断供”、“开盘售罄”诸如此类的关键词整天霸占各大媒体首要版面。尤其上海、北京为首的一线城市,从上海“34.49万/平”的单价记录到“110.1亿史上最贵地王”;从北京持续4个月断供到豪宅化势态愈演愈烈——一线楼市的热烈似乎完全与“全球央行放水”的惨淡形成了最为明显的对比。
那在如此冲突性的境遇下,大家又该怎么办?答案就是,买房!那么又该在哪些城市买房呢?答案是,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房价坚挺上涨!
从中国房价走势来看,过去京沪深的房价交替领涨,而从15年开始,京沪深的房价涨幅又一次远超于同期全国房价涨幅,京沪深永远涨成了正在上演的神话。
京沪深房价涨幅远超经济增长。
其中北京房价平均涨幅为13.9%,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2.2%。上海房价平均涨幅为12.3%,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0.3%。深圳房价平均涨幅为19.5%,而同期GDP名义增速为13.5%。
京沪深房价神话就是货币现象。
而京沪深房价的上涨也唯有货币可以解释。
从05年到16年,上海的存款总额从2万亿增加到10.5万亿,增加了5倍,年均增速15.6%,完全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2.3%的房价上涨。
从05年到16年,北京的存款总额从2.7万亿增加到13万亿,也增加了近5倍,年均增速15.5%,也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3.9%的房价上涨。
从05年到16年,深圳的存款总额从8600亿增加到5.8万亿,增加了近7倍,年均增速19%,完全可以解释同期年均19.5%的房价上涨。这说明深圳房价的领涨并非偶然现象,因为其过去10年的货币增长最快,房价上涨就是彻头彻尾的货币现象。
而且如果我们单独来看京沪深的房价涨幅与各地存款增速的变化,其走势也是高度一致。
比如上海是这样:
再比如深圳是这样:
还有北京是这样:
本轮京沪深房价涨幅惊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15年的存款增速出现了飙升,而这主要归功于当年金融监管的放松。
14年底的时候央行宣布将同业存款算作一般存款,直接导致15年1月全国总存款增加了8.5万亿。而京沪深是全国区域的金融中心,比如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募基金公司都设在京沪深,而所有大型保险公司的总部也几乎都在京沪深,这也使得京沪深自然成为同业存款的主要集中地,全国一半的同业存款都集中在京沪深三地,所以在对同业存款的监管放松以后,15年1月三地的存款均出现了大幅飙升。
首先来看北京,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9.5万亿,到15年1月为10.8万亿,净增加了1.3万亿,月环比增幅为13.4%,15年全年北京存款增速为30%。
再来看上海,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6.95万亿,到15年1月为8.57万亿,净增加了1.61万亿,月环比增幅达到23%,15年全年上海存款增速为42%。
最后来看深圳,14年12月时的存款总额为3.4万亿,到15年1月为4.7万亿,净增加了1.3万亿,月环比增幅达到37%,15年全年深圳存款增速为57%,领涨北上深,也基本预示了之后深圳的房价涨幅。
总结而言,京沪深永远涨神话的背后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货币现象,尤其是15年以来的房价上涨和15年初对同业存款监管的放松高度相关,当时政策的本意是增加银行的一般性存款,促进银行信贷投放能力,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是结果导致了三个区域金融中心的流动性爆炸式增长,并且直接推动了之后两年三地房价的上涨。